(走進中國鄉(xiāng)村)“歷史僑鄉(xiāng)”鹽堿地變身“果蔬倉” 跨村抱團發(fā)展特色農業(yè)

時間:2024年08月08日    熱線:0311-85290821   來源:中國新聞網(wǎng)

  中新社滄州8月7日電 題:“歷史僑鄉(xiāng)”鹽堿地變身“果蔬倉” 跨村抱團發(fā)展特色農業(yè)

  中新社記者 陳林

 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邊務鎮(zhèn),臨近渤海。這里8萬余畝耕地全部是鹽堿地。近年,當?shù)囟鄠村莊因在鹽堿地建起“果蔬倉”,受到外界關注。

  剛進星馬村,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蔬菜大棚。這一茬的黃瓜、西紅柿等蔬菜,此前已銷往北京、天津等地。大棚內,種植農戶一邊清理著西紅柿秧苗,一邊平整土地,準備開始新一茬的蔬菜種植。

  星馬村是邊務鎮(zhèn)第一個在鹽堿地上進行果蔬大棚試種的村莊,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(yè)種植村,產品主要供應周邊縣市和京津市場。村里有蔬菜銷售的“小市場”,縣城也建起了大的蔬菜批發(fā)市場。

  1996年,為提高農民收入,鹽山縣嘗試在星馬村打造“菜籃子”基地。已是花甲之年的王洪章,當年曾是村里第一批建大棚種蔬菜的農戶之一。他說,在這片土地上,祖輩一直依靠種植玉米和小麥為生,由于鹽堿地原因,產量卻很低。

  王洪章說,大棚種植會減少土地水分的蒸發(fā),也可減少鹽堿上返,還能讓蔬菜提前上市賣出高價!按迕駛儎傎u的這茬大棚菜,西紅柿一畝地能產2萬多斤,黃瓜產量更高些。”

  “大棚+地膜的種植模式探索,節(jié)水又耐鹽堿,也減少了菌病發(fā)生,讓村里鹽堿地變成了‘果蔬倉'!毙邱R村黨支部書記杜志強說,全村430多戶村民中,目前有八成家庭搞起了大棚種植,700多畝大棚種植了西紅柿、黃瓜、生菜、葡萄等10余種果蔬,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人民幣。

  星馬村正成示范村,吸引、帶動著周邊更多村莊投資建棚,壯大蔬菜特色產業(yè),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務工者返鄉(xiāng)。邊務鎮(zhèn)二級主任科員張勇說,為利用好更多鹽堿地,當?shù)匾劳行邱R村鹽堿地改良和農作物管護技術,吸納周邊9個村以“飛地”形式在星馬村流轉土地,共同建設經營果蔬種植園區(qū),走出了一條跨村抱團發(fā)展新路子。

  大棚種植全年不用露天開放作業(yè),水分蒸發(fā)少,可以洗鹽排堿、改良土壤、培肥地力。近年來,鹽山縣深挖鹽堿地開發(fā)利用潛力,通過大棚種植技術,做優(yōu)做強特色品牌農業(yè),讓昔日鹽堿灘成為“糧倉”,變身“菜籃子”“果園子”,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。

  位于河北滄州東南的鹽山縣,與黃驊港相距數(shù)十公里。這里相傳是徐福東渡的起航地,因此坊間也有“千童故里”“中國歷史第一僑鄉(xiāng)”之譽。(完)

編輯:【梁周杰】
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?1999-2024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